日前,由人工智能物流產業聯盟和曠視聯合發起的“AI+物流燈塔直播間”第6期如期開講,曠視高級副總裁、物流業務事業部總經理徐慶才帶來題為《AI+,物流新時代》的主題分享。
曠視高級副總裁、物流業務事業部總經理 徐慶才
他重點講述了人工智能(AI)的發展歷程及應用情況,并分享了AI助力物流行業降本增效的相關實踐,解讀AI+的物流時代新趨勢。以下是此次分享中的部分精彩觀點:
觀點一:AI正在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進化
從發展階段看,AI包括邏輯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目前行業普遍認為,AI正處于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進化的階段。即機器在“聽、說、看”等感知智能領域,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人類的水準;但在需要外部知識、邏輯推理或者知識領域遷移的、認知智能領域,還處于初級階段。
過去十年,中國AI技術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價值躍遷:一、基礎科研,實現單點算法突破;二、落地應用,推動算法邊界拓展;三、基礎設施,降低算法生產門檻,以解決各行各業的問題。作為一家與中國AI行業共同成長起來的企業,曠視參與了每個階段。
觀點二:AI算法讓產品從“好”變得“更好”
AI算法能讓設備和系統更加智能。有AI算法加持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可“腦補”缺失信息,做到不迷路,具有更強環境魯棒性。AI讓設備能處理更多對象,如曠視商品信息視覺識別系統,能同時識別紙箱上的文字、圖形、尺寸、形狀等眾多信息,甚至判斷好壞。在AI優化調度下,不同類型智能設備可實現高效協同。AI還能讓產品做到更小尺寸,應對極暗光等挑戰。
觀點三:AI算法融入系統,重新定義軟硬件
過去,算法只是產品軟件的附屬品,往往在硬件設計好后才去構建軟件。在創新智能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曠視發現,產品的易用度、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算法決定的。因此,需要在產品定義、設計、研發階段,就將算法納入考量。曠視認為,AI算法已成為產品的“核心組件”,開始重新定義軟硬件,讓產品從“不可能”變成“可能”。例如,機械臂抓取、SLAM導航、多設備協同、運籌優化等算法對于物流產品的價值很大。
觀點四:AI物流的三層價值:單體智能、群體智能、業務智能
技術、市場、社會、國家政策等多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數智化升級成為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必然選擇。在曠視看來,當前用戶對智慧物流有三層需求:
一、 單體智能,主要解決終端設備層的效率問題。AI算法將重新定義物流裝備的能力邊界。以機器人為例,AI算法可以讓AMR即使在50%場景遮擋的情況下,依舊不迷路,并實現自主避障、高精導航。在終端感知能力上,通過AI視覺方案進行產品質檢、藥品復核等,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場景的作業效率和準確率。
二、 群體智能,主要解決工作流程層的效率問題。現階段,機器人(AGV/AMR)、無人叉車、穿梭車、堆垛機、機械臂、分揀機等智能設備越來越多,多種類型設備相互協同工作成為必然。要保證整個群體協作效率,AI將發揮巨大作用。
三、 業務智能,主要解決信息維度的效率問題。大數據分析能更好地指導決策,提高整個業務的智能化程度。這其中,需要將大數據和AI、IoT相互配合,實現從智能感知、分析、決策到執行的全程自動化、智能化。業務智能涉及的鏈條和環節更長,行業目前仍在探索中。
觀點五:AI+的物流新時代已經來臨
2020年可以說是人工智能物流的元年。機器人公司和技術公司陸續進入這一賽道,疫情影響進一步加速AI與物流的融合。在過去的兩年中,布局這個賽道的公司成倍增長;一些用過AI技術和產品的企業,也初步嘗到了甜頭;在物流各種場景中,AI在數據采集、處理上,相比傳統技術是降維打擊。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20年,AI會像前20年信息技術的作用一樣,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并帶來更為深遠的產業變革”,徐慶才認為。
觀點六:AI為世界創造數字化勞動力
國控廣州物流中心就是采用AI技術和方案,取得初步成效的案例之一。采用曠視3A智慧物流解決方案(AS/RS+AMR+AI)進行數智化升級后,該物流中心整體效率提升 25%,每天平均作業完成時間提前 2 小時,未來五年將節約上千萬元成本。
同時,倉庫工作人員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原來每人每天要搬3萬斤貨品,現在都交給AI機械臂拆碼垛;原來每人每天要走3萬步,現在由AMR實現貨到人、貨到機器人揀選;原來倉庫招工必須找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現在已經不受這種限制。
對此,徐慶才談到:“AI不僅能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更為重要的是,為世界創造數字化勞動力。”當前,全球很多國家普遍面臨出生率下降的問題,加上人口老齡化以及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突出。AI技術創造的數字化勞動力能夠補位,并跟人形成很好的相互協作。例如,在一些化工原料倉庫,粉塵多,不利于操作人員健康,現在都用機器人進行自動搬運、存儲,人只需要在中控室進行作業監管、處理異常情況即可。
2022年,面向“AI+物流”這一重要機遇,曠視機器人將繼續深耕醫藥、鞋服、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重點行業,攜手用戶和合作伙伴打造更多標桿案例;持續打磨軟硬一體化的AIoT產品體系,包括AI重新定義的物流設備、軟件平臺和解決方案;將“AI+物流”產品賦能給更多國內和海外的合作伙伴,構建共創共贏的“AI+物流”生態。誠如徐慶才所言,“前路或許任重道遠,但我們一起攜手,定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