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爾克大咖講堂系列:柔性生產制造體系架構介紹。
柔性生產
我們在上一期提出了如下柔性生產的制造體系架構,該模型包括產品、生產層、供電層、集成層和IT系統層。每層通過專用的任務、功能、屬性和職責來區分。
1.產品
產品:生產工藝概念的起點。根據所需的個性化要求,生產工藝的控制必然會受到每個產品的影響。這導致需要為產品配備數字“存儲器”,該存儲器攜帶著產品所有與生產相關的信息,并在產品自身加工過程中根據需要提供這些信息。通過數字產品存儲器可以進行自動識別和定位。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所有階段,該存儲器可以進行信息累積、讀取和評估。
2.生產層
生產層:承擔實際的價值創造工作,即為客戶個性化生產執行制造、裝配、檢測和處理過程。這種多樣化產品的柔性制造對滿足需求的生產結構組合提出了要求。將個性化生產工藝與標準化工藝模塊結合起來,這也意味著新的工藝模塊可以以最小的工程工作量,獨立于現有生產結構的工程設計,整合到現有和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每個工藝模塊都必須具有專用的生產功能模塊,生產模塊必須不僅能夠單獨運行,還可以與其他生產模塊一起運行。生產模塊之間不直接通過機械、電氣或者通信技術連接,而是必須為生產模塊可互操作的組合功能定義總體規范,例如,這包括基本機械結構、傳輸系統、用于檢測相鄰模塊的機制或與供電基礎設施的連接。
3.供電層
供電層:確保上述生產模塊的運行準備和功能準備。為了能夠以最少的配置成本廣泛地將生產模塊與生產工藝相連接,柔性的基礎設施是必需的,這為生產模塊提供了基本的供應功能和管理功能,其中包括能源供應和采集、數據路由和安全性功能。此外,供電基礎設施本身必須是模塊化的,以確保工廠建設中的靈活性不因復雜或嚴格的基礎設施規劃而受到影響。
4.集成層
集成層:從企業內部的聯網目標標準來看,綜合通信是未來生產方式的基本原則。集成層負責產品、生產層與基礎設施層之間的信息交流,也負責與IT系統層之間的信息交流。有關生產設備和待生產產品的信息必須以統一的數字方式實時提供,以簡化企業內部的決策過程和優化過程。
5. IT系統層
IT系統層:只有當個性化產品的高度模塊化生產設計為可規劃的、可控的且在操作期間是可分析的才能有效地使用模塊化生產結構。有關生產模塊和待生產產品的信息必須以統一的數字方式實時提供以便在生產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實現更快且更精確的協調和決策。因此,系統架構必須預先擬定更高層面上IT系統的柔性連接,進而完成生產設備的規劃、控制和優化。
先進的制造模型離不開底層的技術支撐,我們后續為您介紹用于構建柔性制造的相關底層技術,敬請期待。
(來源:圖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