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迎來第一天線下主論壇——“領航峰會”。領航峰會群星璀璨,產、學、研各領域大咖齊聚首,共話巔峰,為機器人未來發展領航。
# 領航峰會大咖觀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
機器人是最有活力、最有潛力,未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引擎。勞動力的短缺迫使我們制造業在轉型升級的情況下加速了對機器人產業的推動,今天機器人不僅在高端制造裝備,也在重大工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還是特種機器人,不管機器人怎么復雜,就是四個核心關鍵技術:機器人的本體結構,機器人的感知系統,機器人的決策規劃、調度與控制,機器人的執行。機器人技術是涵蓋多學科交叉,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機器人就是一個典型的閉環控制系統。未來的機器人一定是朝著自主化、魯棒性更強、融合性更好、多機協作的方向發展,是完備的,能夠智能化、自主化、網絡化的控制系統。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龔克
工業革命是拓展人類的體力,信息革命則是增強人類的腦力。實際上要求類人的人工智能形成一個研究發育機理,包括研究對意圖的理解和行為決策能力,就是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相向而行,共同支撐我們的智能制造,實現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傳統的人工智能技術是做問題求解、定理證明、模式識別,就是專家智能、人機博弈,是在一個非行為空間起作用,也有確定性的因素和規則下的推理,現在我們正在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幾個關鍵技術,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人機混合智能、自主無人智能、跨媒體智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理論、方法、器件的基礎上,五大技術都在向前發展,加上智能基礎設施建設、人才、法律、政策標準,我們正在構建一個智能社會。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曲道奎
機器人正在從單元到智能系統方向發展。過去我們都是獨立的工作單元,現在開始進入大的系統,機器人也由過去在籠子里作業的系統往人機共融的方向發展,所以這是協作機器人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近幾年協作機器人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按照FRR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協作機器人可能會在新一代機器人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AI、Cloud、Big Data讓機器人處于顛覆式的階段,除了Robot還有S-Bot和H-Bot。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場,這是我們發展第二產業最大的信心,中國政府支撐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我們肯定會有很好的市場環境,我們要從過去的戰略跟隨到未來的戰略進攻,未來很多產品技術要實現并跑甚至超跑。
小米集團副總裁崔寶秋
小米從創立的第一天,雷總就把它定義為一個“鐵人三項”公司:硬件產品、互聯網和新零售,我們想用互聯網的模式做實體經濟。中國在AI領域有很多優勢,其中一個就是智能場景創新的優勢。智能車載創新是中國智能家居企業的一個優勢,這里代表了幾乎所有的技術。包括機器人的技術,也是一個集大成者,覆蓋領域非常的廣,不管是智能家居還是AIoT代表技術就是計算機、人工智能、軟件硬件芯片和操作系統。
相信在今天的大好形勢下,只要我們專注于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在開源開放、安全和隱私保護上做到極致,就可以真正把小米的使命早日實現。我們的使命就是讓全球每個人都能夠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
作為機器人大會永久會址所在地,經開區致力于深化產業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區域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活躍,逐步形成了以機器人、智能裝備、航空航天為主導的高端產業發展格局。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興起下的產業深度融合機遇,經開區將通過營造開放包容的合作環境,以智能制造來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引爆新的增長點:一是鏈接上下游的應用場景,打造智能裝備產業生態。二是匯聚高端創新資源,推動智能制造集成創新。三是建立全方位的服務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面對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北京經開區將持續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新環境,持續推進機器人科技及其產品更好地為推動發展造福人民服務,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麥肯錫資深專家侯文皓
工業場景燈塔的本意是引領眾多數字化轉型中的企業走出試點陷阱、走出轉型黑暗,彷徨、迷茫、焦慮。本次疫情中燈塔企業逆流而上、轉危為機,或者是在以比較良好的信息化基礎上解決疫情帶來的一些短期供給,快速地復工復產,或者是用透明化的產銷供存的供應鏈快速反應、動態決策,率先走出疫情,并且有些企業已經在主動思考、嘗試、引領未來智造的顛覆性重構。
燈塔之旅是始于燈塔,但不止于燈塔。我們期待更多的制造類企業轉型數字化,成為行業的燈塔,我們期待更多的技術供應商探索未知,成為技術的燈塔,我們也期待更多從業者努力磨煉本領,成為人才的燈塔。不同的燈塔懷揣一顆初心,匯聚我們共同的力量,就能點亮中國智能制造未來的燈塔。
SMC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馬清海
SMC主要還是依托于驅動技術為工業產業省力和自動化做貢獻。目前主要是從五個方面做好服務:工業技術的創新、工藝方法的革新、精益管理、供應鏈應急體制、數字化轉型。我們的產品創新圍繞小型化、節能化開展,服務主要還是以快速交付為主,制造系統還是以供應鏈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為主。目前我們正在全力投入打造如何響應全球綠色制造的號召,最大限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建立SMC生態產品、節能系統提案和生態工廠,支持節能減排工作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
人工智能不是用機器模擬人類的智能,而是用機器來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機器人做的是機器,人工智能做的是智能體,就是用Agent來描述它,而不是智能機器,為什么?因為人工智能不光要做機器,還要做軟件、做器件,包括智能芯片,所以用智能體概括人工智能不僅要做硬件、做機器,還要做軟件、做系統、做元器件,這一點是和機器人有所區別的。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很多重疊的地方,但我覺得機器人更要面向任務、面向應用。我想給大家傳達的是,機器人往前發展的時候,人工智能會在某個地方和你有交集,我們可以和人工智能共同合作研究做到這一點。
清華大學孫富春教授
目前在移動平臺上,包括地面移動的車、空間飛行器上的裝備,多個器件操作是重要的發展趨勢。飛行操作平臺和移動操作平臺相結合能夠解決很多問題,把機械手的操作能力和平臺大空間的移動結合起來,實現遠距離大場景下的作業過程,小到醫院里的手術機器人,大到農業山區采摘機器人,這些是未來很重要的發展趨勢。
我們談到的認知體就是一個腦袋的問題,實際上很多情況下是一個平臺加上多個臂,那么這種結構就顯得非常重要,多認知體的協同是未來理論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在動態場景下實現機器工作的協同。比如美國做的有人機和無人機的協同,再就是在云端環境下如何實現分布式的操作和感知,如何在框架實現知識和數據的有機結合。比如大象是通過記憶記錄自己的行跡,而且會利用知識實現自己的行為。
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
我們走到了一個人機共存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的進程中機器人會成為新一代家庭服務數據的入口,主要就是依賴于人機共存主動交互的形態,就是我們在這里相互溝通的模式,不需要再靠我們的手通過鍵盤互相去做溝通。過往兩年的疫情中,我們發現無接觸式的服務已經成為一種剛需,今年是服務機器人發展的黃金十年的元年,無接觸服務能夠變成剛需一方面是疫情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人和病毒共存的可能性越來越變成一個現實,服務機器人真真正正變成我們的需求。中國大型服務機器人技術已經能夠達到全球比肩的水平。我們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應用場景,所以無論是工業機器人、家庭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甚至無人駕駛,我們都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市場基礎。
ABB機器人與離散自動事業部中國研究中心經理張佳帆
創新始終是ABB機器人的DNA。近年來,ABB工業機器人技術正在突破傳統,逐漸從工廠車間拓展到倉庫、醫院、餐廳、商店和其它應用場景,也正在通過新的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推動建筑行業走向自動化。
人工智能對工業機器人而言意味著將資深工程師的專業技能以數字化形式轉化為機器人自主決策能力。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有兩個前提條件:首先是行業專業知識的數學表達,其次是工業商品中操作過程以及結果感知。雖然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確定性,但暢想未來,可以理解就像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智能化的工業機器人在工作場所將無處不在,人們可以和工業機器人并肩工作,能夠更友善地交互,只要你和它說句話就能發出工作指令。
北京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方平
在我的理解,0-500米的空間定義為超低空,這一片空間的資源其實有很多數據、價值、資源以及行業痛點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光伏發電站需要檢查光伏破損和污漬,礦區堆場、風力發電、化工廠等等城市基礎設施的大量巡檢工作是依賴于人工去完成,除此之外還有水利水電、智慧城市的應用。
“超低空——天地一體物聯體系” 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集群化、數字化的建模就像在一個元宇宙操控、解決行業的痛點和難題。我們希望通過機器人成為未來全新的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就叫做自動機場,自動機場里面可以飛出全自主化飛行和導航的無人機,也可以從側門走出一個地面機器人,既可以是多旋翼的無人機,也可以是跨越百公里的垂體固定無人機,實現整個互查互補和智慧網格的立體巡檢。
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熊明磊
水下機器人距離大家的生活比較遠,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深山老林和水電站作業。水下應急搜救是解決需要快速發現人的問題,但真正創造價值的案例都是在水電站這樣的單位。很多水電站建了三五十年,時間也比較長,內部有噴槍和鋼筋結構,水下機器人和無碳雷達可以對整個水下建筑物內部的鋼筋結構進行完整的檢測。除了水庫大壩這個方向,我們的水下機器人應用還有航道的閘門、水下海纜、核電站的攔污網等等方面,我們希望通過多年的數據積累幫助客戶完成一些水下建筑物、水下資產和整個環境的三維建模,提供這樣的數據和檢測的服務。